如何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的物流基础发展方式相对低端粗放,物流企业“小、散、弱”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组织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急需向深度和高度拓展。
做好物流空间发展布局规划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规范城市功能、提高环境保护、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社会物流效率和区域物流竞争力。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在设施建设、行业发展、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继续强化政府在规划统筹、政策扶持、行业调控、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科学布局,错位发展。根据各区域物流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协同推进。各省市和重点园区要发挥自身优势,确立优先和重点发展领域,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提升物流组织化、网络化运作水平,构建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降低物流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促进物流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现代物流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同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 形成规模较大的物流集团企业,特色领域精专的行业标杆物流企业,产业纵深度高的品牌物流企业,增强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品牌创建, 持续引领。鼓励现有物流企业并购、联合与战略重组,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立联盟,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共同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通过功能整合与延伸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大业务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国际物流通道畅通。完善口岸功能,建设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引培国际贸易机构和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在国际贸易对象国设立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办事处或服务机构,推动国际贸易双向互采,丰富国际班列和航空物流的双向货源,确保国际物流正常化运营。加快推进口岸开放,实现港口功能延伸。加强口岸国际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关、检验检疫、边检、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试点建立双边海关与检验检疫的国际合作平台,开展联合监管、标准互认、风险管理、联合执法、信息交换、能力建设等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
构建逆向物流体系。以物流科技创新集聚发展动力,重点针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物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及逆向物流、再制造发展。支持制造、商贸企业开展逆向物流试点,探索适宜的逆向物流发展模式。建成逆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逆向物流信息化管理。
如何统筹城乡物流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内循环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放大,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生产企业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物流业与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要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为目标,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制造业物流体系、商贸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体系。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形成重点突出、服务产业、特色鲜明、协同联动的网络化布局。
构建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在城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加强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将末端配送设施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推进设施共享共用,加快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
提高城乡物流配送效率。建设县乡村配送网点,加快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站建设,提升村级快递网点覆盖率。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规范完善电商平台的城乡电商物流网点,解决好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先进制冷工艺提升改造现有冷链物流园区冷链设施,规划建设新型冷链物流园区,聚焦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产地现有常温仓储设施改造或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方式构建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冷链干、支、仓、配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形成冷链物流服务合力,提高冷链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如何抓住数字化机遇培育智慧物流?
积极发展智慧物流,赋能物流转型升级
数字转型,平台运作。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指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增强物流服务的柔韧性和敏捷性为目标,构建物流大数据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产业链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和产、供、运、销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5G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与深度融合,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应用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领先技术,推动物流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的智能化水平。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一站式、一体化运营,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推进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物流产业,创新运行机制和业态模式,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推进物流业向标准化、智慧化、集约化发展,增强物流业发展活力。
推进区域物流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物流行业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分析、开发、应用等,运用大数据创新成果,科学指导物流行业智慧化发展。遴选部分物流园区和企业先行先试,重点建设智慧园区、智慧企业、智慧仓库等,及时总结经验,挖掘典型,进行复制推广。
软硬件方面加大创新应用。硬件方面,支持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加大5G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围绕物流过程的装卸搬运、仓储配送、包装分拣等环节研发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助力物流操作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软件方面,加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推广,搭建物流云平台,鼓励物流企业“上云”,提升物流供应链的系统化、网络化水平和敏捷性。体制机制方面,建议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资源成立现代物流研究院或创新创业共同体,积极开展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第四方物流、网络货运平台等,提高物流组织化水平。
合理构建物流金融信用体系。构建物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物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电子信用档案。建立动态管理、适时调整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信用评定,加强信用信息公开,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与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创新物流金融模式,深化金融机构与诚信物流企业的合作,优化物流金融服务,拓展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诚信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针对物流企业应收款、应收票据保理、动产质押信贷业务,创新仓单质押、仓储保兑、开证监管等物流金融新模式,盘活物流企业存货资产,实现资本优化配置。成立以物流为特色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平台,打造“以物流运作为基础,资金融通服务为保障”的特色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帮助物流企业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扩大业务规模,提高竞争力。
如何通过现代化物流建设推进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间链条。
重视供应链物流的顶层设计。分行业做好不同产业链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战略规划,有重点地推进、有特色地打造物流业发展思路。
加强物流与产业融合。加强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物流、邮政快递企业以资本合作、项目合作、战略合作为纽带,推动物流业主动融入相关产业并向其上下游延伸,从传统物流外包向加工配送、代理采购、融资监管等新兴服务领域渗透,嵌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区域制造企业竞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鼓励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内部供应链,发挥示范企业的带头作用,引导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支持制造企业分离物流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流程。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有效解决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沿着供应链为产业链提供物流服务。支持物流企业探索实施转型升级,积极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产品研发、供应链服务平台搭建,向科技公司转型、向供应链物流升级,开展一站式、一体化增值服务。在电商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大宗物流、多式联运物流、国际物流等细分物流领域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视国际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支持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采用标准托盘、标准周转箱(框)等包装器具开展标准化包装、集装工作。支持物流企业推广实施物流作业器具、作业流程、服务过程标准化工作,鼓励探索实施单元化物流服务,带动物流供应链上下游全流程标准化、单元化,减少货损货差、提高作业效率和体验度,降低物流成本。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单元化物流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研发物流装具、制定物流业标准并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