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ress
【特稿】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新机遇
2023-01-31 转载于《物流时代周刊》2023年2月第一期

       近年来,国内冷链物流市场发展迅速。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3832亿元,比2019年增长13%,到2025年保守预估规模为5050亿元。

       虽然国内冷链市场体量增长快速,但是冷链物流水平却远不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冷库的容量较低。荷兰人均冷库容量为0.96立方米,新西兰人均冷库容量为0.50立方米,美国人均冷库容量为0.49立方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为0.13立方米,明显低于海外大部分国家。冷链物流运输结构单一。公路冷链运输货量占比约90%,海运冷链货物量占比8.1%,航空冷链运输货物量占比1.2%,铁路冷链运输货物量占比还不到1%。

 图片1.png

张芸

法布劳格物流咨询公司首席专家

中国物流 100 人(智库)成员


       基于市场规模大、发展迅速但水平落后的现状,国家密集出台大量政策来推动我国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从《“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等等,均指出要积极推进冷链物流运输质量,推进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发展,推动冷链班列与冷链海运直达快线无缝衔接,鼓励物流企业延伸业务链条,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提供“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服务。鼓励建设公共冷库、中央厨房等设施,鼓励产地和终端配备移动冷库(冷箱)等产品,推广应用移动冷库、恒温冷藏车、冷藏箱等新型冷链设备装备,改善末端冷链设备装备,建立全程冷链系统。

1、冷链物流政策密集出台 大力支持

       2022年5月,国家财政部、商务部联合颁布《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能力,提高冷链物流重点干支线配送效率,提高冷链干线与支线衔接效率。在集散地、销地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鼓励建设公共冷库、中央厨房等设施。在销地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改扩建冷链集配中心和低温配送中心,集成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冷链环境。推动建设改造前置仓等末端冷链配送站点,鼓励配备移动冷库(冷箱)等产品,提高冷链物流终端配送效率。

       同一时期,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关于开展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的通知》中,提出要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冷藏集装箱发展,推动基于区块链的冷藏集装箱电子放货,提升冷藏集装箱道路水路联运服务质量,提升港口冷藏集装箱堆存处置能力,研究制定冷藏集装箱运输相关指南等。

图片2.png

       2022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推进冷链运输工具专业化发展。加快铁路机械冷藏车更新升级,促进冷链运载单元标准化发展。加强冷藏集装箱检验检测,大力发展国际海运标准冷藏集装箱,推动和规范海运冷藏集装箱在道路运输等其他运输方式中的使用。推广应用智能化温控设施设备。增强跨境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创新冷链运输组织模式,依托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发展。鼓励铁路企业开行冷链班列,推动冷链班列与冷链海运直达快线无缝衔接,积极发展“海运+冷链班列”海铁联运新模式。提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畅通亚欧陆路冷链物流通道。扩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海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国际道路冷链物流业务。

       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要求优先利用现有物流园区以及货运场站等设施,规划建设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融合的综合货运枢纽,引导冷链物流、邮政快递、分拨配送等功能设施集中布局。

图片3.png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支撑,高效衔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构建干支线运输和两端集配一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延伸业务链条,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提供“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服务。完善末端冷链设施功能。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力度。鼓励移动冷库、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在城市末端配送领域广泛应用。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推进冷链设施数字化改造。完善专业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冷链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加强冷链智能技术装备应用。12月31日印发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21﹞1809号,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布局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并公布了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的名单。 

      2021年8月,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转向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加强冷链物流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骨干物流基地,推广应用移动冷库、恒温冷藏车、冷藏箱等新型冷联设备,改善末端冷链设备装备,建立全程冷链配送系统。

2、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巨大

       2021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超过50%,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3832亿元,比2019年增长440.8亿元,同比增长13%。到2025年预估规模超8000亿元。

图片4.png

图1  2017-2025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

       冷链物流需求量同样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为2.94亿吨,同比增长13.69%。2021年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总量突破3.44亿吨,2022年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超3.98亿吨。

图片5.png

图2  2017-2022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量(亿吨)

       果蔬冷链需求占比超50%,是冷链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此外,肉类冷链物流需求占比19.6%,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占比16.4%,乳制品冷链物流需求占比7.1%,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需求占比5.5%。

3、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问题突出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基础设施分布不均、配套设施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企业“小而散、缺专人、缺资金”、监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阻碍冷链物流发展的四大突出问题。

地域分布不均,冷链设施和企业“东多西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冷链硬件设施依然缺乏,设备分布不均。冷链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和一线发达城市。然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第一城市人均冷库容量偏小,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际冷藏仓库协会(IARW)数据显示,荷兰人均库容面积达到0.96立方米/人,美国为0.49立方米/人,中国仅有0.13立方米/人,人均冷库容量只占美国的1/4,反映出国内人均冷链资源水平还有待提升,冷库建设规模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第二冷库容量地域分布不均。华东地区冷库容量最大,占比全国冷库总量的37.2%,其次是华中地区,占比15.4%。西北和东北地区作为农产品的主产地其冷库容量总和仅占全国的15%。第三是冷库企业分布不均。我国冷库百强企业华东地区数量最多,达到41家。

图片6.png

图3  全球各国人均冷库容量(立方米/人)

图片7.png

图4  2021年中国七大地区冷库容量分布

从产业链布局看,配套设施少、信息化水平低或引发“断链”风险

       我国冷链物流前端后端设施不够完善,加大了流通损耗,也加大了从产地到消费地品质不稳定。一是冷藏车等配套设施保有量少。冷藏车是冷链物流最主要的运输工具。2021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约35万辆,人均占有比例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不仅绝对额不足,技术水平也偏低。二是冷藏运输率低。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仅有15%、57%和69%,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90%之间。三是“断链”时有发生。我国冷链断链所导致的农产品腐损率是发达国家的1~2倍。据估算,我国每年因冷链“断链”造成约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的浪费,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四是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从产地到消费地无法及时获取到匹配的链条信息,导致产需不对等。

图片8.png

图5  中国农产品冷链运输率与发达国家对比

图片9.png

图6  中国农产品腐损率与发达国家对比

从冷链企业竞争力看,市场集中度不高,存在“小而散、缺专人、缺资金”等问题

       中国冷链物流产业相较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冷链企业普遍“小而散、缺专人、缺资金”,冷链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一则我国冷链市场集中度仅为美国的1/4。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的冷链业务占总行业市场规模约20.39%,但相比美国前五强企业占63%的市场份额,我国冷链市场集中度依然不高。二则我国冷链企业中大型企业较少,多为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工商注册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续的冷链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9.28%,冷链物流行业仍面临散、小、杂的特点。

从行业监管看,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监管真空”并存

       尽管规范冷链物流发展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部门之间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形成“全链条”监管体系。第一是未能形成统一标准。以活水产品的冷链运输为例,多个部门出台了管理标准,包括《活水产品运输技术规范》《活鱼运输技术规范》等五项,导致相关企业在操作中需参考多项标准来应付不同部门的执法检查活动,常感疲于应付、顾此失彼。第二监管未能覆盖冷链全流程。不同监管部门“各管一段”,就为个别企业偷工减料提供可乘之机,冷链“不冷”、冷链“不连”等乱象频发。第三监管真空现象时有发生。在医药冷链流通领域,业内人士感叹卫生部门“不怎么管”,而药监部门“又管不好”,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药品、疫苗、食品等在运输过程中变质、失效的风险。

4、冷链物流市场新机遇

食材供应链行业需求迸发
       随着疫情的持续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食材供应链行业需求迸发,冷链物流获广阔增长空间。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近5万亿元,按照餐饮平均30%-40%原材料采购成本测算,餐饮食材供应链市场规模至少有1.5万亿。

图片10.png

图7 中国餐饮收入统计

       食材对于供应链效率具有较大要求,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模式的应用成为提高餐饮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预制菜是其中一种形式,2020年我国C端预制菜规模为578亿元,B端预制菜规模为2310亿元,预计2023年B端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C端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预制菜市场消费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快速增长的预制菜市场对于冷链物流质量和效率、冷链运输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医药冷链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前景广阔

       药品制造、第三方医学检测、疫苗和医疗器械成为医药冷链主要的驱动要素。我国药品制造行业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其中生物制药对冷链运输的需求最大,同时其销售额的复合增速也是三者中最快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部分医疗器械在运输与贮存的过程中需要全程保持在特定温度下。而目前尚未出现市场寡头垄断者,未来专业化服务商有望主导市场。

中越铁路冷链运输增长迅速

       2020年、2021年,东盟连续两年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国,202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

       中越班列从2017年全年开行5列到2022年平均每日1至2列,较2017年开通当年增长47.6倍。随着2022年班列的常态化开行,通过铁路运输的冷链货物共计41613吨,同比增长178.3%。目前从越南进口商品主要为干鲜瓜果,包括菠萝蜜、芒果、榴莲等水果。出口商品主要为蔬菜及食用菌,包括蘑菇罐头、洋葱、马铃薯等。

       2022年11月1日,在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华时,中越双方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有三处提及将进一步强化双方的互联互通,特别是解决两国之间不同铁路轨距的问题。

       越南货物在过境中国去往欧洲时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因为两国铁轨不同,货物到了边境需要更换轨道再运输。越南的铁路沿用法国人设计的1000毫米窄轨,而中国境内的铁路使用的是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轨道。换轨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中越双方的铁路货物量并不大。因此,尽管越南于2017年11月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项目,但直至2021年7月才正式加入“中欧班列”运输线项目,中越铁路初步纳入了泛亚铁路线。

       从中国的角度看,越南融入中国构建的泛亚铁路网带来的效应会更广泛。越南是自由贸易协定的积极参与者,不仅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员,也是“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方,还和欧盟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越南的人口即将突破一亿,越南领导人身段灵活,在全球外资和外贸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将是推动世界开放和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支持者。这些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同样重要。

专注所以专业 ---- 法布劳格物流咨询与规划公司,为您提供最优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